- · 《水土保持通报》栏目设[09/30]
- · 《水土保持通报》数据库[09/30]
- · 《水土保持通报》投稿方[09/30]
- ·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要[09/30]
- · 《水土保持通报》刊物宗[09/30]
水土保持学科高等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1:国内篇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中国水土保持学科专业简介 (一)学科发展历史 我国地处东亚大陆,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且以山地为主,气候异常多变,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具有面积广、类型多和强度大等特点,
一、中国水土保持学科专业简介
(一)学科发展历史
我国地处东亚大陆,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且以山地为主,气候异常多变,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具有面积广、类型多和强度大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建设。20世纪50年代左右,针对我国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问题开设了水土保持与沙漠治理两个专业,之后逐渐形成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这一学科[1]。1980年以来,10余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水土保持专业和沙漠治理专业[2]。1997年,这两个专业合并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简称水保专业。2003年成立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确定该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开设水土保持本科专业的学校有21所,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约6000余人,每年培养输送专业人才1500余人。台湾地区每年培养专业人才100余人。
(二)学科课程体系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学科体系基本完善,其核心课程和课程群如表1。
表1 水土保持学科核心课程及课程群
(三)学科培养目标
本科教育阶段是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站,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同时又是培养其他高级专业人才的基础阶段。水保本科专业是为了培养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生物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学、农业资源利用、畜物学、林学、管理学和法学的相关知识,能继续深造和在水政及相关部门从事水土保持研究、教学、规划、设计、施工、预防、监测和管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四)学科就业去向
根据水土保持行业长远发展、长期的社会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调查,水土保持行业主要岗位群包括:(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区域水土保持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研究、工程初步设计,岗位群分布在各级水利水电设计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和水土保持研究站;(2)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内容包括水土流失监测等,岗位群分布在各级水土保持监测站;(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岗位群分布在不同行业具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的单位;(4)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岗位群分布在各级水土保持行政单位、水土保持监督站和水政监察队;(5)水土保持行政管理、科研、宣传、培训等,岗位群分布在各级水土保持行政单位和水土保持科研所、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等。水土保持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工程,在农、林计划监理部门也有部分岗位需求[3]。
二、水土保持相关学科学时学分对比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六所高等院校水保专业学分学时进行了对比及汇总(图1)。
图1 我国农林类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专业学时学分对比图
从图1可以看出,水保专业开设课程约170到200学分,2700到3200学时(16学时计1学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专业必修学分中通识课学分居于中等水平,而专业必修课在国内相关院校中占学分最少(15.5学分)。该校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拓展课的学分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49.5和31.5学分vs中南林业科技大学19学分—北京林业大学54学分和北京林业大学15学分—山东农业大学34.5学分)。这是由该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即在保证必要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实现“产学研用”的目的。
三、水土保持相关学科培养目标对比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各学校水土保持学科的方向是为了解决当地实际情况,具有典型的地理特征。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南林业大学主要是培养研究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山东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是为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具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且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并具有国际视野、实现产学研用的高素质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的研究方向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4]。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网址: http://www.stbctbzz.cn/qikandaodu/2020/1020/367.html
上一篇:关于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探讨
下一篇: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析